“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。”荔枝不僅是果肉甘潤、營養豐富的水果,更是一味功效頗多的中藥。眼下荔枝快要上市了,提前了解一下~
荔枝的藥用價值
荔枝味甘、酸,性溫,入心、脾、肝經,可止呃逆、止腹瀉,是頑固性呃逆及五更瀉者的食療佳品。同時能補腦健身、開胃益脾,有促進食欲之功效,《玉楸藥解》言其“暖補脾精,溫滋肝血”。
除荔枝肉外,荔枝核也是臨床常見的一味中藥,其藥性辛溫,專入肝經,有疏肝理氣、散結止痛之功效,為治療肝經寒凝氣滯所致的疝氣、睪丸腫痛的常用要藥。
明代李時珍云:“荔枝核入厥陰,行散滯氣,其實雙結而核肖睪丸,故其治疝卵腫,有述類象形之義。”此外,荔枝核配木香,用于肝氣郁滯的胃脘疼痛;配香附用于肝郁氣滯的痛經及產后腹痛。
荔枝食用方法
荔枝雖然味美,但其性偏熱,因此不適于陽盛以及陰虛燥熱、濕熱偏盛之人食用。普通大眾也應適量服用,若真“日啖荔枝三百顆”,勢必造成“上火”,引發牙齦腫痛、誘發瘡癰等,嚴重者還會導致“荔枝病”,出現頭暈、心慌、出汗、乏力等低血糖癥狀。那么,我們該如何正確食用荔枝呢?
鹽水浸泡可去火降燥
鹽有清火涼血的作用,可以在吃荔枝前后適當喝點淡鹽水,也可以把荔枝肉置于淡鹽水中,泡一小會后再食用,可去火降燥。另外,荔枝殼性苦寒,能解荔枝之熱,吃完果肉后,還可用荔枝殼煎水喝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痘瘡出發不爽快,煎湯飲之;又解荔枝熱,浸水飲。”
忌連續大量進食
吃荔枝一次不要超過10個,多食會令肝火上升,導致喉干舌燥,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惡心、四肢無力、暈眩等不適。特別是兒童,吃3-4粒即可,多吃易生熱病。另外,荔枝含糖量較高,糖尿病患者應忌食。
不宜空腹食用
新鮮荔枝的含糖量很高,空腹吃荔枝會刺激胃黏膜,會出現胃痛、胃脹等胃部不適癥狀。建議在飯后半小時進食為宜,一次進食量也不宜過多。
此外,開車前吃荔枝可能會被測出酒駕。因為荔枝糖含量很高,在運輸和貯藏的過程中進行密封,導致荔枝容易發生無氧呼吸即發酵,產生酒精。食入后口內的酒精含量就會瞬間上升,造成檢測數值上升的假象。當我們遇到吃了荔枝后被查出酒駕的情況,可以等待3~5分鐘再檢測,或者大量飲水、使用漱口水漱口。